[中国中医药报]梦想在神女峰下绽放

时间:2013-12-5 15:45  作者:也木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3891  评论:0

——记重庆市巫山县培石乡葫芦村乡村医生易荣卫

点击查看原图

易荣卫(右)在为患者诊病。


      神女峰下的人们经历三峡大移民,日子重新平静了下来。而有一个人,却常年怀着炙热的救死扶伤梦想,挎着他心爱的药箱,骑一辆破旧的摩托车奔走在坑坑洼洼的机耕道上,或独自在云雾缭绕的山林荆棘中穿行。
他叫易荣卫,今年37岁,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本科毕业,中共党员,执业医师,是重庆市巫山县培石乡葫芦村卫生室医生。
“我的梦想就是做一个救死扶伤的医生”
在去葫芦村之前,听朋友说葫芦村很远。直到去了葫芦村,我们才发现,它是离主城区最远的村庄,它也是城区交通非常不方便的一个村庄。
从重庆走高速公路到巫山县城要6个小时,从县城到培石乡坐船全程近3个小时,但坐船每天仅有早上7:30准时出发的唯一一班船,如果错过这班船,就只能通过陆路去培石,单边车程近5个小时。到达培石乡场镇再往葫芦村就没有班车了,就连摩的都很难找,步行需要3个多小时。葫芦村离主城区600多公里,条件艰苦自不待言。
当我们走进葫芦村卫生室时,发现一个大大的红十字镶嵌在卫生室外墙上顶部的正中央。走进室内,房屋的正面墙上中间同样是一个大大的红十字标志,在红十字标志的两旁,书写了“以我的真心、细心、耐心,换你的安心、放心、舒心”几个大字。
诊断室、观察室、输液室、药房、注射室一应俱全,整个卫生室建筑面积达200多平方米,耗资30多万元,除了县人大协助筹集部分设备外,大部分资金都是易荣卫省吃俭用攒下来的。
一个医科大学生,在城里轻松可以拿到十万以上的年薪,为什么回乡在村卫生室当医生呢?“我父亲是赤脚医生,从小我就感受到基层群众的看病难。”易荣卫说,他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像父亲一样救死扶伤,做一个受人尊敬的医生。
葫芦村地处渝鄂交界处,四面环山,地广人稀,道路崎岖,经济贫困。村里大多是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广大村民打针吃药极为不便。
2003年,易荣卫进入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学习。2006年9月继续在湖南中医药大学学习2年,毕业后就回到了父亲的那个小药店。父亲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赤脚医生,他把大半生的精力与心血都献给了基层的卫生事业,多次被评为县级先进工作者。父亲时常教导他要有一颗仁爱之心,要不求回报地多帮助别人,正是父亲那种胸怀感染了他,使他毅然选择了回乡当村医。
刚开始回来时,没有多少人愿意让易荣卫看病,他并没有气馁。在父亲的指导下,日诊临床夜读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刻苦学习,勤奋钻研,尽可能地学习和掌握医学知识,在专业上力求精益求精。易荣卫靠着这种不怕苦、不认输的精神,靠着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知识和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以及热情和蔼的服务态度,再加上手脚勤快,随叫随到,用药合理,价格便宜,易荣卫在附近的村社很快获得了很好的口碑,不少外村的病人慕名而来。
“左手悬壶,右手种地,只因乡亲需要我”
在村卫生室工作期间,易荣卫边工作边学习,2011年取得了执业医师资格。“以我的真心、细心、耐心,换你的安心、放心、舒心”成为易荣卫的从医誓言,时刻提醒其努力做好各项工作。易荣卫说,患者的一个笑脸,一声谢谢是对他最大的鼓励。
由于工作出色,任劳任怨,易荣卫深得群众的好评,2008年、2012年被县卫生局评为优秀乡村医生,2012年被乡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由于该村地广人稀,交通不太方便,对于那些年老体弱或稍微病重者,易荣卫都会去出诊。有时甚至要走十几里山路,每年出诊达百余次。无论是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还是赤日炎炎,他都有叫必到。
通过几年的辛勤工作,易荣卫的工作赢得了父老乡亲的认可。但经济上的捉襟见肘日渐凸显,是继续留下来还是走出去?易荣卫内心无比矛盾。
几次想走,几次又留了下来。易荣卫说,还是父亲的影响。易荣卫说,关键的原因是因为大山需要他,病人需要他,而这一切更是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做的。为了更好地生活下去,易荣卫一手悬壶济世,一手种地果腹,半农半医。
2008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大雪纷飞,村民易琼突然腹痛,恶心呕吐,难以忍受,接到电话,易荣卫迅速赶往她家,由于雪厚路滑,难以正常骑车,也记不清那夜摔了多少次。后来,他干脆扔下车,步行到患者家。经过仔细诊断,患者为肾结石急性发作。易荣卫立即给患者输液,并帮她揉背、按摩,直到深夜,患者疼痛缓解不太明显,他便随同家属一起将患者送往乡医院,直至病情缓解才回家,那时已是第二天的黎明。
后山七十多岁的村民易继梅,年高体弱,无论大病小病,易荣卫都会亲自上门为其看病。今年七月,老人突然高烧,神志不清,易荣卫得知后,马上赶往她家。由于老人原有肺心病、高血压,加上体弱多病,呼吸都很困难,病情十分危险。通过仔细检查,患者为急性肺炎,立即对症治疗,大约半小时后,病人转危为安。
“当一辈子村医,我无怨无悔”
随着外出务工的人越来越多,留守老人和孩子的健康成为外出务工人员的一块心病。
10月17日,记者随易荣卫出诊,看见易荣卫多次停下摩托车接听电话,除了打电话请求出诊,就是在外打工的本地人询问亲人的病情。“我妈的病怎么样了?有没有大碍?要不要我马上回来?”在广东打工的本地村民陈世洋急切地问道。“你暂时不用回来,你妈妈输了4天液现在情况稳定了。你放心,有事我给你打电话。”
陈世洋的母亲易前芝因为心悸,连续输了4天液,家里独自一个人生活,让在外打工的儿子十分担心。“谢谢你,好兄弟。”听易荣卫说完,陈世洋感激地挂了电话。
现在,除了本村村民都到易荣卫所在卫生室看病,连附近的三溪、笃坪、抱龙及湖北巴东县部分乡镇的病人也慕名前往,卫生室常常人满为患。
针对农村慢性病的发病率升高,易荣卫认真筛查、建档,还坚持做好本村的妇幼保健和预防接种工作,不定期对群众进行健康教育,宣传公共卫生和防病治病的卫生常识,对慢性病人定期上门复查,对孕产妇做定期随访,对一些留守老人进行诊治,并开导与安慰。
“从事村医工作七年,我感触很多。”易荣卫说,“每天面对来往的病人,没有什么轰动的事迹,我只是一名乡村医生在做自己该做的事。在现今医患关系紧张的情况下,太多的人不愿意赞美医生。而我作为一名乡村医生,却一直没有这种感觉,患者的一个笑脸或一声谢谢是我最大的欣慰和鼓励,也是医患彼此信任、彼此尊重的真实体现。病人既然选择了我,我就要对病人负责,不乱开药,能中不西,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
易荣卫说,“为了乡亲们,我一定要坚守神女峰下这片热土,把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基层卫生事业。无论未来的路多么艰辛和曲折,我会一如既往地坚持走下去,愿当一辈子的村医,无怨无悔!”

http://www.cntcmvideo.com/zgzyyb/html/2013-11/11/content_79383.htm

相关评论
  • 个人资料

      blogger

      也木 《青年诗人》函授班学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作品散见《诗选刊》《四川诗人》《中国组织人事报》《中国煤炭报》等报刊。曾创办民刊《诗行走》。CQyemu@qq.com

  • 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