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提出卫生与健康工作新方针

时间:2016-6-17 16:42  作者:也木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28966  评论:0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走好这条路,要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199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曾提出卫生工作的方针:“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这个方针的指引下,我们不仅显著提高了人民健康水平,而且开辟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维护全民健康和实现长远发展出发,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新目标。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在8月19日至20日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提出新时期我国卫生与健康工作新方针:“要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请随“学习中国”小编一起学习。
 
 “以基层为重点”比原来“以农村为重点”的提法更加全面,既涵盖农村又包含城镇基层社区,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一贯的全面思维。基层卫生工作是深化医改和卫生工作的重点,历来受到我们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毛泽东同志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城乡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农村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工作得到大力改善。一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实现了由“强筋健骨”向“能力提升”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基层卫生人员学历结构和执业资质明显改善,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进一步提高。二是基层卫生运行新机制初步建立,实现了由“重点起步”向“综合改革”转变。绩效工资、人事分配、绩效考核等制度与基本药物制度紧密联动,基层运行新机制得到巩固。三是新农合制度取得长足发展,实现了由“增资扩面”向“精细管理”转变。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在“十二五”初期60%的基础上又提高15个百分点,门诊费用报销比例提高到50%左右,大病保险工作实现全覆盖,大幅减轻了参合患者的就医负担。四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水平显著提高,实现了由“建章立制”向“提质扩面”转变。目前,基层卫生工作仍然有许多薄弱环节,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问题仍然存在。因此,卫生和健康工作还必须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不断提升基层卫生与健康工作质量。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这是在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新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我国卫生和健康工作方针的新内容,也是新时代促进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是一个拥有十三多亿人口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满足全国人民多样多层多变的医疗卫生需求,不以改革的方式、不用创新的模式是无法实现的。只有不断改革、持续创新才能破解当前医疗卫生领域中的诸多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部署,着力解决制约医药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结构性问题,推动医改向深水区挺进。早在2013年8月,习近平就说:“我们将迎难而上,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探索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的中国式解决办法,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基本医疗卫生资源均衡配置等问题,致力于实现到2020年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不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8月19至20日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又强调:“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到了啃硬骨头的攻坚期。要加快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任务落到实处。”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提高改革行动能力,推进政策落实。
 
“预防为主”仍然继承了原来的内容,这也是党和国家一直坚持的内容。“预防为主”,主要是防治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传染病、地方病和慢性非传染病。预防为主是建国初期所制定的卫生工作方针,要求全体医疗卫生工作者不但要勤勤恳恳地为人民治好病,而且要发动群众主动与疾病作斗争。预防为主是我国控制疾病形势的实际需要。新中国初期,我国以急性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为主要防治对象的第一次卫生革命,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我们开展的秋季种痘、消灭了性病,是第一次卫生革命胜利的典范。我们在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消灭天花之前16年就消灭了天花。刚刚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在“动员起来,讲究卫生”的号召下 ,一举粉碎了敌人细菌战争,有效地控制了多种烈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创造了人间奇迹。通过第一次卫生革命,我国的疾病谱、死因谱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因传染性疾病死亡的人数已大大减少。新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继续把预防为主确定为主要内容,不仅是我国卫生工作宝贵经验的总结和继承,也是世界卫生健康工作发展的潮流。现在传染病的挑战依然严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率占总死亡率的比例还在上升,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其他慢性退行性疾病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新时期疾病防控和健康促进工作,更加凸显了预防为主的重要性。习近平指出:“要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
 
 
“中西医并重”也是原有内容,也是我国卫生健康工作的独特之处。“中西医并重”作为我国卫生工作的一项基本方针,保证了中华瑰宝中医药的健康发展,促进了中西医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推动了我国医学的快速跃升,成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中西医并重。上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就号召“西学中”,倡导中西医结合;1982年宪法明确“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1985年《关于卫生工作的决定》指出“把中医和西医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将“中西医并重”作为我国卫生工作的方针之一。2015年12月22日,习近平在祝贺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时指出,“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屠呦呦研究员获得诺贝尔奖,标志着我国中医药科技创新登上了新高峰,中医药国在内外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扩大。《中医药法(草案)》已经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并进行了首次审议,中医药立法工作有了突破性进展。《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等长远发展战略相继出台,中医药事业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8月19日至20日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指出:“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是新增内容,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新举措。目前,全球已经形成基本共识,健康与贫困、教育、环境、就业等多种社会因素相关,一个国家国民的总体健康水平与其医疗、药品管理、社会保障、就业、财政、教育、科技、环境保护和民政等多个部门的努力密不可分,只有将大健康理念纳入所有政策之中,进行综合管理,树立维护健康是政府各部门共同责任的观念,才能确保健康成果的可持续性。要从大健康的高度出发,将健康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政策,推动科学决策,促进形成共同支持的大健康宏观环境。
  “人民共建共享”也是本次习近平总书记新增内容,这比原来“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的提法增加了“共享”理念,更加全面,更加科学,也是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方针的发展和完善。卫生与健康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关系千家万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部门的积极配合与人民的广泛参与,做到人人参与、人人有责、人人享有;特别是各级党委和政府,更是责无旁贷。习近平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我们党对人民的郑重承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这项重大民心工程摆上重要日程,强化责任担当,狠抓推动落实。”我们必须坚持“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动社会各有关部门协作配合,各尽其责,共同做好卫生与健康工作。
  新的方针已经提出,健康中国的美好蓝图已经绘制,方向也已明确。只要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担当起各自的责任,等待我们的不仅是健康中国,还有法治中国、美丽中国、和谐中国与富强中国。

相关评论
  • 个人资料

      blogger

      也木 《青年诗人》函授班学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作品散见《诗选刊》《四川诗人》《中国组织人事报》《中国煤炭报》等报刊。曾创办民刊《诗行走》。CQyemu@qq.com

  • 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