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客个人网站 三峡客个人网站
因2010年全国优秀乡村医生评选,以下为2010年7月2日车车在奉节卫生局工作期间草拟的一篇乡村医生事迹通讯文章
三峡移民健康的守护神
——记重庆市奉节县安坪乡三沱村村医余国庆
一、引言
三沱村位于重庆市奉节县安坪乡,紧靠长江边,距奉节县城20公里,幅员面积7.98平方公里,现有人口2612人,775户,被淹土地800亩,属三峡库区移民大村。而今,三沱新村因三峡移民和新农村建设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物质生活不断宽裕,精神生活丰富多彩,该村现在还是“宜居奉节—巴渝新农村”示范村和重庆市“千百工程”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在三沱村,就有这样一位24年如一日扎根山区爱岗敬业,默默奉献,为改变乡村医疗卫生面貌尽心尽责,为乡村群众看病就医倾心服务,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深受领导信任和群众好评,切实担起了一名保障三峡移民健康的守护神。她,就是奉节县安坪乡三沱村卫生室村医——余国庆。
余国庆,女,1964年11月生,汉族,中共党员,大专学历,执业医师,1985年加入乡村医生队伍,系安坪乡三沱村村医,曾先后当选或被评为奉节县党代表、安坪乡人大代表、乡党代表和乡优秀村医、优秀共产党员。
二、立志从医 义无反顾
1982年,正值18岁的余国庆初中毕业,在家怀揣着“高中录取通知书”度假。不料的是,在这期间,她亲眼目睹了自己的家乡——三沱村发生了一场较为严重的炭疽病,也因自己的无可奈何眼睁睁地看着好几位父老乡亲被瘟疫活生生地夺走宝贵的生命而伤心难过。从那以后,一颗年轻的心便受到深深触动;从那以后,一个花季姑娘便毫不犹豫地说服家人放弃了本可以上高中考大学的前途;从那以后,一个文静女孩便踏进了医学神圣的殿堂——奉节县卫生学校,选择了属于自己的事业和命运——立志从医,做一名“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好医生。
余国庆卫校毕业后,三沱村还没有自己的村卫生室,再加上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当地群众患个头痛脑热什么的都得走20多里路才能看上病,看病就医条件极为落后。为了改变当时的医疗现状,她又放弃了进县、乡医院上班的机会,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办起了村卫生室,当起了一名普普通通的乡村医生,承担起了辖区内的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工作。由于自己也是刚毕业,学到的知识还十分有限,在面对各种临床病症方面显得比较棘手,但她没有选择后退和放弃,她一边严格执行《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和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以及医疗服务价格、药品价格,一边刻苦钻研业务,虚心向当地有经验的老医师请教求学,并年年订阅《中国农村医学》、《中西医结合》等医学杂志,不断汲取最新医学知识,并相继前往甲高区卫生院、奉节县人民医院、重庆市卫生学校、湖北民族学院进修学习。
这样好几年一下来,余国庆的医术有了明显进步,也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可,找她看病的人也越来越多,不但有本村的,也有外村慕名前来的。从此,她更是把群众对自己的信任看作是对自己的鞭策和鼓励,不论生人熟人、老人小孩,她都一视同仁,热情接待,精心施治,并尽量为患者选用既便宜又疗效好的药物。为了能让家穷的患者也能就近看上病,她还给自己定下一条规矩,那就是允许患者欠帐或减免费用,这样几年一下来,自己不但没赚什么钱,反而为看病的患者贴了不少钱。
从1987年开始至1997年,结婚10年的她不知道有多少次因为家里无钱建新房而被丈夫大吵大闹,自己却默默受着委屈暗地里还向亲朋好友借钱来维持村卫生室的正常运转,自己也坚持住在娘家。不知不觉,家里也欠下了不少的债,生活也显得有些艰难。丈夫对她从事乡村医生这一职业的反对声和叫骂声也一直没有停下,始终认为她当上了不起眼、不赚钱的乡村医生很不划算,并劝她放弃村医执业到县城开个体诊所或外出务工挣钱。余国庆虽然也懂这个理,却还是告诫自己:“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就要坚持自己的信念;我是一名医生,治病救人更是我的理想;我选择了这一职业,就得义无反顾。”
三、抗击“非典”有功 防控“甲流”有招
2003年,正值“非典”肆虐全球,一场没有硝烟的战疫打响了。从4月15日开始,余国庆便不计报酬,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积极工作,既要抓宣传教育、爱国卫生,又要将体温在37.5摄氏度以上的病人进行跟踪监测,特别是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和流动人口的管理更是毫不松懈。几个月的“非典”防治工作,让余国庆消瘦了许多,但她无怨无悔。在抗击“非典”期间,严格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策略严防死守,全村未发现一例漏登记和漏检查现象,也没有一例“非典”病例发生,确保了三沱村安全度过了“非典”时期,也实现了全县定下的“无非典型肺炎传入”目标。因此,她也得到了县、乡领导的高度赞扬。
2009年,甲型H1N1流感爆发。为做好甲型H1N1流感预防工作,指导和帮助村民预防甲型H1N1流感,她充分发挥自己的中医特长,结合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预防方案》及中医理论的防治方法,在全县率先并自行出资2000多元购买了金银花、连翘等10余种中草药熬制成预防甲型H1N1型流感的“中药汤剂方”大锅药,向过往村民免费提供。同时,她还向广大村民推荐发放“中药汤剂方”,并积极宣传预防甲型H1N1流感相关知识。 防控期间,她更是发扬了“抗非”精神,积极配合学校做好“甲流”的晨检工作,认真开展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工作,协助卫生院接收发热病人,并组织开展了“上街义诊、上门出诊、下村巡诊”和“送医、送药、送健康”活动,累计完成弱势群体免费体检50人次,义诊520人次,发放甲型H1N1流感等宣传资料2600份,免费发放药物2500元。通过积极开展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切实保障了当地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四、消除“炭疽尸体”恐慌 维护库区移民稳定
在三峡工程库底卫生清理期间,由于蓄水原因,要淹没很多坟墓,再加上曾经发生在三沱村当地的“炭疽尸体”一说,更让当地村民感到不安,一段时间内还出现了恐慌,村民情绪也一时极不稳定,甚至还有村民不时阻挠工作人员正常施工。那段日子,余国庆更是以一名普通医生和村委委员的身份,走村串户,广泛收集民情民意,及时反馈意见,不管晴天还是雨天,几乎都能看见她忙碌奔波的身影,默默地为库底卫生清理工作服好务,做宣传,无怨无悔。
“1942年抗日战争期间,安坪乡三沱村的确曾有患上炭疽病的马传染给了人。国家也明确规定了,因炭疽病死亡的尸体(包括人、畜),不得迁出库外,必须就地起尸焚烧或用焚烧炉焚烧。在三峡工程移民搬迁过程中,中央就此也派出了专门的专家,并在现场制定了治理方案,有关物品也都用火焰喷射枪进行了处理。搬完后的两个月,经化验周围的环境,没有查到任何炭疽病,目前都是很安全的。”她通过自学卫生部《炭疽病诊断治疗与处置方案》及相关法律法规并向专家求证后对村民耐心解释,“按照《长江三峡水库库底卫生防疫清理技术方案》,对淹没区内埋葬期15年内的坟墓也要清走。这些工作都是我们必须应该做的,也都是为了保护我们大家自己和我们的子孙后代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啊。”她深深知道,只有自己懂了,只有自己做出科学的解释才能让群众真正信服。通过自己反复做工作,消除了不少村民心中的疑惑和恐慌,为维护库区移民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正是有了像余国庆这样的默默奉献者,才使得全县库底卫生清理工作得到出色完成,并得到了重庆市和国家验收组的高度评价。
五、玩起接种“新花样” 儿童健康有保障
在计划免疫工作方面,余国庆几乎每月都要背着冷链包走院坝串农户,给儿童预防接种。自从2009年8月起,余国庆便改变了这一传统做法。她时常告诫自己,“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健康是无形的财富”,于是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玩起了“新花样”——率先在三沱村卫生室启动并实施了村级预防接种门诊试点工作,即确定每月的10号、20号这两天集中对全村儿童进行预防接种,极大方便了辖区广大儿童疫苗接种,确保了儿童计划免疫工作扎实推进,儿童计划免疫各项数据也得到明显提升。
随后,在卫生院领导的支持下,由她玩起了“新花样”又在全乡10个村卫生室迅速铺开。所谓村级预防接种门诊试点,是指在辖区内为所有村卫生室分别增设村级预防接种门诊,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每月的1—2天作为该门诊的固定接种日,定时定点方便当地群众带领儿童就近、集中免费安全接种。同时,还要求接种人员持证上岗,并统一为村级预防接种门诊配送疫苗和冷藏专用冰箱等疫苗冷链设备。
在玩“新花样”的最初那段时间,也有不少村民老是记不住接种时间,她就给村民打电话、发短信、带口信,或者就利用村里的高声喇叭出通知。与此同时,她还在村卫生室办了一个宣传窗,每月更新一次卫生健康知识,让老百姓一边看病就医,一边观看学习。通过多形式广泛宣传和试点工作的有效推广,不但群众的预防接种意识明显提高,全乡的卡介苗、糖丸、百白破、麻疹疫苗等接种率也由原来的70%左右分别提高到了98.57%、99.04%、97.16%和99.04%。因为成效明显,推行的村级预防接种门诊试点工作不仅在全县得到推广,余国庆本人也多次被县电视台及《三峡都市报》、《夔门报》等媒体报道。
更为可喜的是,通过积极争取,在县委组织部牵头组织开展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中,三沱村现已有了标准的新村卫生室,不仅面貌焕然一新,而且还设置了诊断室、治疗室、观察室、药房等,添制了中西药架、药柜、病床、办公桌椅等,规范了各类报表、文件、卡证及帐务管理,三沱村卫生室也被命名为“规范化村卫生室”,多次接受上级领导参观和检查。
六、实施“降消项目”政策好 推行“合作医疗”实惠多
面对每个育龄期的妇女,余国庆都要认真宣讲国家实施的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的“降消项目”以及农村住院分娩补助政策。在一方面宣讲国家“降消项目”等大好政策的同时,另一方面她又积极为育龄期的妇女建立计生保健卡,详细记录节育、怀孕、预产期情况和健康状况,保证村里的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工作落到实处。只要她知道村里哪家有孕妇,她都会主动上门指导做好产前检查,筛查高危妊娠及孕期保健,直至产后访视,指导新生儿喂养,嘱咐其家属按月带小孩子到村卫生室进行常规检查。每次同孕产妇交谈时,她总是忘不了要叮嘱她们不能乱服用保健药物,以保证胎儿健康、安全。去年,全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启动后,她又挤出时间学习《奉节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方案》,就孕产妇系统管理、如何进行产前检查、产生访视、0—3岁儿童系统管理、托幼机构管理、新生儿护理、母乳喂养、健康教育开展方法、传染病防治等内容进行了认真吸收消化,并组织人员对村里的居民挨家逐户进行健康体检,并为她们建立了个人健康管理表和健康档案。
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方面,她更是主动配合村支两委走院坝进农户宣讲“合作医疗”政策。特别是2006年“新农合”才开始试点的时候,有的农民对政策不了解,部分农民不愿意参合,那个时节,村前屋后,田间地头,时常能见到余国庆的身影。她苦口婆心地动员、劝说,反复宣传参加“合作医疗”的好处。三沱村四社村民李从举是出了名的“钉子户”,多次劝说都不参加合作医疗,甚至说了好多很难听的话语,也一直没有参合。为拔掉这颗“钉子”,她便下定决心,自己掏腰包帮其垫资了40元,让“钉子户”顺利加入了当年的新农合。万万没想到的是,李从举当年就患了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手术治疗及医药费共花去近5000元,经过合作医疗一报销,省了1500元,让他切身感受到了“合作医疗”带来的实惠。第二年,“新农合”宣传发动工作一开始,李从举不仅二话没说,第一个交纳了“参合”费用,还以自己为例子现身说法,亲自当成了宣传员,这可让余国庆省了不少功夫活。据统计,余医生所在的三沱村的参合率由2006年的50%直线上升到了2010年99%,群众知晓率也达到了98%以上,“合作医疗”排名也在全乡各村中名列前茅。
七、治病救人感人深 情系千家获赞誉
从事乡村医生24年来,余国庆不仅业务水平得到大大提升,医德医风也深得群众赞誉。提起她治病救人的感人事迹,令不少群众如数家珍、至今难忘:
2000年9月15日中午时分,家住三沱村3社的李美伟见自己的妻子余世荣在家里突然面临急产,情况十分火急。他便派人去叫了住在斜对面不远的村医余国庆。余医生得知情况后,匆忙从村卫生室带上急救箱跑了过去。一进屋,便见产妇宫口开全,呈临产状,自己也紧出了一把汗。由于当时还没有推行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政策,为了能让产妇及时分娩,她毅然决定铺就临时产床,并运用“新法接生”技术顺利接产下了一男婴。刚一松口气,余国庆又大叫“不好”。原来产下的是“死婴”,只见新生儿苍白窒息,几乎无呼吸、无心跳。
面对生命,余国庆没有选择放弃,相反,她凭着自己娴熟的医术,又是清理新生儿口腔、鼻腔羊水等异物,建立有效呼吸通道,又是进行人工呼吸和体外心脏按摩,尽最大努力去挽救。然而,抢救了足足5分钟,仍然不见患儿生命体征恢复的迹象,这个时候,谁都心灰意冷了。突然,细心的她发现患儿鼻翼扇动了两下,这给了她莫大的鼓励和希望。于是她又继续给患儿做人工呼吸和体外心脏按摩,并在抢救过程中,缓慢静脉推注碳酸氢钠,并肌注肾上腺素和尼可杀米。功夫不负有心人,没过一会儿,“死婴”还真的奇迹般“活”了。接下来,余国庆又为患儿静滴维C并建议立即转上级医院住院观察和治疗。尔后,她又亲自护送其前往。事后,孩子家长李美伟、余世荣夫妇为了表示感谢,向余医生悄悄递上了100元“红包”,却不料被其婉言拒绝。后来,李美伟、余世荣夫妇便制作了一幅锦旗亲自送到了她所在的村卫生室。
时间过得真快,今年10岁的李大江已经在三沱村小学上三年级了,不仅人活蹦乱跳,成绩也还十分优异。不知情的人,怎么也不会想到,余国庆竟是李大江的救命恩人。
余国庆的勤奋敬业不仅改善了三沱村的医疗环境,而且,给村民带来了更多的看病就医方便和实惠,更未发生一起医疗事故。去年11月18—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在奉节调研期间,就曾参观考察过安坪乡三沱村卫生室,并连声称赞道:“很好,很好,有这样一个卫生室,老百姓看病就方便了。”这不仅充分体现了市委领导对老百姓健康的关爱和对当地就医条件改善的充分肯定,也是对余国庆的又一次鞭策和莫大鼓励。
今年年初,余国庆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拿到了湖北民族学院临床医学的大专学历,不仅拓展了自己的医学知识,更圆上了久违的大学梦。去年8月,她还顺利通过了师承中医资格考试,取得了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而这些,在她的眼里,却只是开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余国庆表示,自己虽然年龄也不小了,但仍然将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努力满足乡亲们越来越高的医疗卫生需求,努力做一名优秀的乡村医生,切实担当起一名保障三峡移民健康的守护神。
2010年全国优秀乡村医生代表、媒体座谈会实录
2011年1月6日,参加全国优秀乡村医生代表表彰活动的8位全国优秀乡村医生代表来到卫生部,与媒体记者进行了面对面的座谈。
以下为余国庆参加全国优秀乡村医生代表、媒体座谈会上的发言:
2010年全国优秀乡村医生代表、媒体座谈会实录
也木 《青年诗人》函授班学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作品散见《诗选刊》《四川诗人》《中国组织人事报》《中国煤炭报》等报刊。曾创办民刊《诗行走》。CQyemu@qq.com